海宁长安镇,海宁市长安镇
1、海宁长安镇
浙江省海宁市长安镇 【地理位置,行政建制】 长安镇属浙江省海宁市。位于钱塘江北岸、海宁市西部,北邻桐乡市,西南接壤杭州市 余杭区。隔江相望杭州市萧山区。沪杭铁路、沪杭高速公路、杭浦高速、01省道、穿境而过,均设站点或出入口;320国道、杭东绕城公路出口处分别距镇区6公里、2公里。境内设有省级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。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。 长安是全国重点镇、省级中心镇。全镇总面积91.9平方公里,辖20个行政村,8个社区,常住人口8.3万。200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.02亿元,2007年单农业开发区工业产值已达91.28亿元。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十分明显,经济运行呈现高开高走,效益不断攀升的良好态势。金属加工机械制造业异军突起。传统工业以成品沙发、皮件制革、5金制锁、印刷包装、丝绸纺织5大行业结构。小5金颇具规模,是全国最大的指甲钳和锁具生产基地之1。 农业形成花卉、苗木、特种水产、优质水果4大特色产业块。拥有“长安”、“康艺”鲜切花,“牧港”河蟹,“海宁桑”,“圣品”葡萄等农产品品牌。以长安花卉园区为龙头,全镇共种植花卉170公顷,是浙江省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,鲜切花连续4年被评为浙江省农博会金奖。 【江南小镇,历史悠远】 长安,1名长河。长安之名,当自长河衍化而来。1说寓祈求长治久安之意。《明志》因土音近似,讹作“长杭”。文天祥诗作“长堰”,实则为同1地也。长河即上塘河及境内主干河道,古时北来旅客至杭,大多取道于此。后人复以长河引申成为别名修川。 长安自古即为南来北往的水陆要冲,唐宋时建为市镇。据清王德浩《硖川续志》记载:“唐开元十1年(733年),县令路宣远置……乡市2:1曰长安市,1曰硖石市。”南宋《咸淳临安志》并载长安镇与长安市之名。元《9域志》亦有“长安1镇”之称。又有长安驿。据《咸淳临安志》载:“唐贞观5年(631年)置。旧号桑亭驿,今改名义亭。”南宋建都临安,这里西接临平驿,北连石门驿,为迎送官员、传递公文必经之地。加上漕运往来,4方客商云集,元代曾设水陆两站,备有船6十条、马6十匹,日夜供调配使用,其繁忙于此可见。 长安的有名,亦缘于长安3闸两坝。据管振之《海昌胜迹志》载称:“3闸在长安,上、中、下3闸也。相传始于唐,盖自杭而东,水势走下,故置以节宣也。”民间传说,3闸为尉迟将军所建,不知何本。宋《咸淳临安志》则谓“始于宋绍圣间”。《宋史·河渠志》中己有“长安闸”之名,并称其“上彻临平,漕运往来,商旅络绎”。老坝即长河堰、长安堰,又名长官堰。嘉庆重修《1统志》称:“长安堰……宋时建。至正7年(1347年),复置新堰于旧堰之西,今名长安坝。”堰、闸原为调节上下塘水利,便利往来船只而设,此后商业亦因之日趋繁荣。乾隆《杭州府志》》称长安为“商贾舟航辐辏,昼夜喧沓,市无所不有”。清朱文治《海昌杂诗》中亦有:“近自江南极川楚,长安利甲浙东西”之句。当时商业之兴盛,经济之繁荣,可见1斑。 古镇长安还多古迹。其中最著名的是东汉画像石墓,为长江以南所罕见。俗称“3女堆”,在 镇西古觉皇寺西北隅(今海宁中学校园内)。原名“3女墩”,宋《咸淳临安志》已载其名。因避讳改“墩”为“堆”,相传为吴大帝孙权第3女鲁育(小虎)之墓,明末历史学家谈迁、清代学首吴骞、周广业等均对此作过考证。墓在明代嘉靖间曾被盗掘。1973年,因平整工地被发现,海宁文管部门经上报批准,曾进行清理,除少量殉葬品外,在墓室内发现了大量精美的东汉时代画像石刻,内容有:车马出行、庖厨、宴饮、就寝、舞乐百戏,祥瑞及历史故事等等。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墓室之上盖有保护房。此外,邻近地区尚有翟妃墓(1名翟墩。相传3国吴大帝孙权之妃翟氏卒葬于此)、鲁王坟(相传吴大帝子鲁王霸与太子和不睦,赐死后葬此)。今两处遗迹犹存。
2、海宁市长安镇
浙江省海宁市长安镇 【地理位置,行政建制】 长安镇属浙江省海宁市。位于钱塘江北岸、海宁市西部,北邻桐乡市,西南接壤杭州市 余杭区。隔江相望杭州市萧山区。沪杭铁路、沪杭高速公路、杭浦高速、01省道、穿境而过,均设站点或出入口;320国道、杭东绕城公路出口处分别距镇区6公里、2公里。境内设有省级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。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。 长安是全国重点镇、省级中心镇。全镇总面积91.9平方公里,辖20个行政村,8个社区,常住人口8.3万。200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.02亿元,2007年单农业开发区工业产值已达91.28亿元。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十分明显,经济运行呈现高开高走,效益不断攀升的良好态势。金属加工机械制造业异军突起。传统工业以成品沙发、皮件制革、5金制锁、印刷包装、丝绸纺织5大行业结构。小5金颇具规模,是全国最大的指甲钳和锁具生产基地之1。 农业形成花卉、苗木、特种水产、优质水果4大特色产业块。拥有“长安”、“康艺”鲜切花,“牧港”河蟹,“海宁桑”,“圣品”葡萄等农产品品牌。以长安花卉园区为龙头,全镇共种植花卉170公顷,是浙江省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,鲜切花连续4年被评为浙江省农博会金奖。 【江南小镇,历史悠远】 长安,1名长河。长安之名,当自长河衍化而来。1说寓祈求长治久安之意。《明志》因土音近似,讹作“长杭”。文天祥诗作“长堰”,实则为同1地也。长河即上塘河及境内主干河道,古时北来旅客至杭,大多取道于此。后人复以长河引申成为别名修川。 长安自古即为南来北往的水陆要冲,唐宋时建为市镇。据清王德浩《硖川续志》记载:“唐开元十1年(733年),县令路宣远置……乡市2:1曰长安市,1曰硖石市。”南宋《咸淳临安志》并载长安镇与长安市之名。元《9域志》亦有“长安1镇”之称。又有长安驿。据《咸淳临安志》载:“唐贞观5年(631年)置。旧号桑亭驿,今改名义亭。”南宋建都临安,这里西接临平驿,北连石门驿,为迎送官员、传递公文必经之地。加上漕运往来,4方客商云集,元代曾设水陆两站,备有船6十条、马6十匹,日夜供调配使用,其繁忙于此可见。 长安的有名,亦缘于长安3闸两坝。据管振之《海昌胜迹志》载称:“3闸在长安,上、中、下3闸也。相传始于唐,盖自杭而东,水势走下,故置以节宣也。”民间传说,3闸为尉迟将军所建,不知何本。宋《咸淳临安志》则谓“始于宋绍圣间”。《宋史·河渠志》中己有“长安闸”之名,并称其“上彻临平,漕运往来,商旅络绎”。老坝即长河堰、长安堰,又名长官堰。嘉庆重修《1统志》称:“长安堰……宋时建。至正7年(1347年),复置新堰于旧堰之西,今名长安坝。”堰、闸原为调节上下塘水利,便利往来船只而设,此后商业亦因之日趋繁荣。乾隆《杭州府志》》称长安为“商贾舟航辐辏,昼夜喧沓,市无所不有”。清朱文治《海昌杂诗》中亦有:“近自江南极川楚,长安利甲浙东西”之句。当时商业之兴盛,经济之繁荣,可见1斑。 古镇长安还多古迹。其中最著名的是东汉画像石墓,为长江以南所罕见。俗称“3女堆”,在 镇西古觉皇寺西北隅(今海宁中学校园内)。原名“3女墩”,宋《咸淳临安志》已载其名。因避讳改“墩”为“堆”,相传为吴大帝孙权第3女鲁育(小虎)之墓,明末历史学家谈迁、清代学首吴骞、周广业等均对此作过考证。墓在明代嘉靖间曾被盗掘。1973年,因平整工地被发现,海宁文管部门经上报批准,曾进行清理,除少量殉葬品外,在墓室内发现了大量精美的东汉时代画像石刻,内容有:车马出行、庖厨、宴饮、就寝、舞乐百戏,祥瑞及历史故事等等。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墓室之上盖有保护房。此外,邻近地区尚有翟妃墓(1名翟墩。相传3国吴大帝孙权之妃翟氏卒葬于此)、鲁王坟(相传吴大帝子鲁王霸与太子和不睦,赐死后葬此)。今两处遗迹犹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