茯苓大棚种植技术视频,土茯苓的种植技术视频
1、茯苓大棚种植技术视频
栽培技术
茯苓栽培方式较多,用木段、树根及松针(松叶加上短枝条)均可。目生产区,主要是利用茯苓菌丝为引子,接到松木上,菌丝在松木中生长一段时期后,便结成菌核。
气候土壤
性喜温暖、向阳、通风干燥的环境。宜选择向阳、排水良好、疏松通气、中性或偏酸性的砂质壤土种植。
选苓场和备料
(1)选苓场宜选海拔600-900米的山坡,坡高15-30度,要求背风向阳、土质偏沙
中性及微酸性、排水良好的地块。清除草根、树根、石块等杂物,然后顺坡挖窖,窖深60一80厘米,长和宽据木段多少及长短而定,一般长90厘米,窖间距为20-30厘米。苓场四周开好排水沟。(2)备料于头年秋冬,砍伐马尾松,砍后剃枝并依松木大小将树皮相间纵削3-10条,俗称“剥皮留筋”。削面宽3厘米,深入木质部0.5厘米,使松木易于干燥并流出松脂。削好的松木就地架起,使其充分干燥,当松木断口停止排脂、敲着有清脆响声时,再锯成65-80厘米长的木段,置通风透光处备用。约至6月份把木段排入窖内,每窖排三到段,粗细搭配,分层放置,准备接种。
菌种准备
菌种也叫引子,分菌丝引、肉引和木引三种。现多用菌丝引。
(1)菌丝引是经人工纯培养的茯苓菌丝,菌丝母种用组织分离法分得。但最好用茯苓孢子制种,方法是应用8-9千克的鲜菌核置盛水容器上,离水约2厘米,室温24-26℃,空气湿度85%以上,光线明亮,仅1天后菌核近水面就出现白色蜂窝状子实体。20天后子实体可大量弹射孢子。此时即可无菌操作。切取干实体1厘米2,用S形铁丝钩吊挂在PDA培养基上,28℃培养。24小时后,孢子萌发为白菌丝,经纯化培养即得母种。母种可用PDA培养基斜面扩大为原种。将原种再接到栽培种培养基上,25-28℃条件下培养1月后,菌丝充满培养基各部,即得供接木段用的栽培种。栽培种培养基的重量组成为:松木屑76∶麸夫22∶石膏粉1∶蔗糖1,水适量,使含水量在65%左右。拌匀后装人广口瓶和聚丙烯塑料袋中,常规灭菌后接入原种。
(2)肉引为新鲜茯苓的切片。选用新挖的个体,中等大小,每个250-1000克,浆汁足的茯苓为好。
(3)水引指肉引接种的木料,即带有菌丝的木段,5月上旬,选取质地泡松、直径9-10厘米的干松树,剥皮留筋后锯成50厘米长的木段。接种用新挖的鲜苓,一般10千克木段的窖用鲜苓0.5-0.7千克。用头引法接种,即把苓种片贴在木段上端靠皮处,覆土3厘米,至8月上旬就可挖出。选黄白色,筋皮下有明显菌丝,具茯苓香气者作木引种。
接种管理
(1)菌丝引接种选晴天,将窖内中、细木段的上端削尖,然后将栽培种瓶或袋倒插在尖端。接种后及时覆土3厘米。也可把栽培种从瓶中或袋中倒出,集中接在木段上端锯口处,加盖1层木片及树叶,覆土。(2)肉引接种据木段粗细采取上二下三或上一下二分层放置。接种时用干净刀剖开冬种,将苓肉面紧贴木段,苓皮朝外,边接边剖。接种量另据地区、气候等条件而定,一般50千克木段用250-l000千克种苓。(3)木引接种将选作种用的木段挖出锯成2节,一般窖用水引l-2节。接种时把木引和木段头对头接拢即可。接种季节随地区而异,气温高的地区4月上旬进行,气温低则可于5月上旬一6月接种。接菌后3-5天菌丝萌发生长,蔓延开要10天。此期要特别防治白蚁为害。接种后3-4个月可结苓,结苓时不要撬动木段,以防折断菌丝。结苓期茯苓生长快,地面常出现裂缝,应及时补上填缝并除去杂草。
病虫害防治
黑翅大白蚁:蛀食松木段,使之不长茯苓而严重减产。防治方法:选冬场时避开蚁源;清除腐烂树根;冬地周围挖1道深50厘米、宽40厘米的封闭环形防蚁沟,沟内撒石灰粉或以臭椿树理于窖旁;引进白蚁天敌—蚀蚁菌;在苓场四周设诱蚁坑,埋入松木或蔗渣,诱白蚁人坑,每月查1次,见蚁就杀死。
采收与加工
当茯苓外呈黄褐色时即可采挖,如色黄白则未成熟,如发黑则已过熟。选晴天采挖,刷去泥沙,堆在室内分层排好,底层及面上各加一层稻草,使之发汗,每隔3天翻动1次。等水气干了,苓皮起皱时可削去外皮,即为茯苓皮。里边切成厚薄均匀的块片,粉红色为赤茯苓,白色为茯苓片,中心有木心者即为茯神。也可不切片,水分干后再晾晒干即为个茯苓。生长环境茯苓为兼性寄生菌,野生在海拔600-1000m山区的干燥、向阳山坡上的马尾松、黄山松、赤松、云南松、黑松等树种的根际。孢子22-28℃萌发,菌丝18-35℃生长,于25-30℃生长迅速,子实体18-26℃分化生长并能产生孢子。段木含水量以50%-60%、土壤以含水量20%、pH3-
7、坡度10°-35°的山地砂性土较适宜生长。在昼夜温差大的条件下有利获等的生长。
2、土茯苓的种植技术视频
生长习性: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,耐干旱和荫蔽。砂质壤土或粘壤土均可栽培。 生长于海拔1800m以下的林下、灌木丛中、河岸或山谷中,也见于林缘与疏林中。生长于海拔2000m以下的林下、灌丛或山坡阴处。
栽培技术 :用种子繁殖,春季播种。生长期应经常松土除草,苗高30cm左右,应搭架以利藤蔓攀援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甘肃(南部)、长江流域以南以及台湾、海南、云南等地。 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和云南等地。
3、土茯苓的种植技术视频
展开全部 生长习性: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,耐干旱和荫蔽。砂质壤土或粘壤土均可栽培。 生长于海拔1800m以下的林下、灌木丛中、河岸或山谷中,也见于林缘与疏林中。生长于海拔2000m以下的林下、灌丛或山坡阴处。
栽培技术 :用种子繁殖,春季播种。生长期应经常松土除草,苗高30cm左右,应搭架以利藤蔓攀援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甘肃(南部)、长江流域以南以及台湾、海南、云南等地。 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和云南等地。
4、土茯苓种植与栽培技术,适合哪些地区种植
回答
1、选地整地:想要高产,一般建议选择土质深厚、肥沃、疏松、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土茯苓,开春后结合翻耕施入基肥。
2、繁殖方法:土茯苓主要采用种子繁殖,采用条播法将种子均匀撒入,当幼苗长至10厘米左右时即可移栽。
3、移栽:在地块上按株行距25*25厘米开穴,每穴移栽一株壮苗。
4、田间管理:在幼苗生长到30厘米左右时要及时搭架引蔓,还要注意松土除草,并追肥1-2次。
5、采收:土茯苓常于夏、秋二季采挖。
一、土茯苓种植与栽培技术
1、选地整地
土茯苓适应能力强,山地平地都可以种植,但如果想获得高产,一般建议选择土质深厚、肥沃、疏松、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。在前一年年的冬天深翻土壤,使其充分风化,开春后结合翻耕施入基肥。基肥以有机肥为主,搭配适量的化肥。将土质整细耙平后,做畦或起垄,等待播种。
2、繁殖方法
土茯苓主要采用种子繁殖,播种时间一般在春天3月下旬到4月上旬左右,此时的温度有利于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的生长。一般可采用条播法,在畦面上按行距20厘米开沟,将种子均匀撒入,并覆土1厘米左右。注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,大概2周左右即可出苗。出苗后做好中耕除草工作,当幼苗长至10厘米左右时即可移栽。
3、移栽
移栽起苗时要对苗浇一次透水,保持土壤湿润。移栽时,在地块上按株行距25*25厘米开穴,每穴移栽一株壮苗,栽种后浇一次透水。成活后要及时拔草,若发现缺苗要及时补栽。根据幼苗的生长状况还要适量的施肥,一般每亩浇施稀薄的人畜粪水1000公斤。
4、田间管理
土茯苓为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,因此在幼苗生长到30厘米左右时,为了利于其生长,要及时搭架引蔓。同时,还要注意松土除草,并追肥1-2次。当植株生长过旺时,应及时剪去密枝、病虫枝叶,以增加通透性,提高产量。
5、采收
土茯苓常于夏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须根,洗净后干燥入药;或趁鲜切成薄片后干燥、入药。早熟种大概栽后9-10个月即可采收,晚熟品种则需12-14个月。
二、土茯苓适合哪些地区种植
1、土茯苓主产于广东、湖南、湖北、浙江、江苏、四川、江西、云南、安徽等地。在广东产区,广东高要为土茯苓的主产区;在湖南,整个湖南省均有分布;湖北产区的土茯苓生长状况与湖南有些相似,但该产区的多数地区土茯苓生长的海拔比湖南稍高;在四川,土茯苓多生长在海拔1200-1500米左右。
2、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,为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,多生长于山坡、荒山及林边的半阴地。其入药部分只选择其干燥后的根茎。
5、茯苓种植技术及亩收益?
重庆丰都张国象种植茯苓产量高一亩收益5000元。“我用的是袋料菌包新技术栽培法,这种方法种的茯苓不但产量高、品质好,而且市场售价高。
6、土茯苓种植技术和利润?
答:土茯苓在我国的种植面积是比较大的。在所有中药材中土茯苓的市场价格是比较平稳的,不仅没有上升的趋势,甚至还可能会下降。虽然有些价格达到了190元左右,但是这个是基于干土茯苓上的。现在大规模种植土茯苓的种植户一般都是直接出售鲜土茯苓。而且由于种植面积,其竞争压力也不小。并且利润空间远远不及其它的中药材,其种植前景不是非常理想,但也可适当尝试。
2、市场供求现在市场上的土茯苓一般都是以野生的为主。土茯苓的野生资源形成时间需要四年左右,而近几年来由于人们大肆的过度采挖,导致土茯苓的产量逐渐减少。现在土茯苓的种植面积主要集中在贵州省,而由于种植成本较高,风险比较大,因此很难发展规模种植。不过随着我国对中药材行业的推动,土茯苓的市场需求逐年上升。并且由于人们的保健意识加强,其食用量也越来越高,所以也有一定发展空间。